2023年以来,区纪委区监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持续惩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根据中央、省、市纪委工作部署要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会同11家单位精选12个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因地制宜选题定向,深入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
专项治理以来,各牵头部门主动作为,不断提升专项治理工作的颗粒度和精细度,精准有效推进问题解决。全区纪检监察组织加强统筹协调,共组织督导检查194次,查处腐败和作风问题19个,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9人,推动职能部门整改问题56个,推动建立和完善制度11项,切实提升治理质效。为落实“开门治理”要求,现将专项治理成果公布如下,接受群众监督评议。
1
治理项目:中小学校食堂采购问题专项治理
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治理目标:聚焦中小学校食堂在采购、验收、财务核算、信息公开各流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推进中小学采购机制、食材验收、财务核算等工作,进一步规范食堂采购行为,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发挥食堂公益功能。
治理成果:1.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治理合力。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健全工作例会、信息共享、会商研判、整改联动、过程采价、综合考核等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合力推进治理。2.开展自纠自查,完善管理制度。对标专项自查表,32所中小学完成自纠自查,完善各项制度,从严从实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落实学校食堂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食堂财务管理制度。3.邀请社会参与,接受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电话和意见箱,扎实推进“接诉即办”工作。各校充分发挥膳管会监督作用,建立“家校共管”机制,自觉接受各方监督。4.科学量化指标,深入查纠问题。梳理33项查纠指标,对全区中小学食堂开展检查38次,发现并整改问题36个。学生、家长对食堂总体满意度有较大提升。5.强化应用管理,巩固治理成果。加强“校园食堂数字化管理平台”应用建设,完善采购、验收、留样和“食堂智治”等方面的数字化管理。
2
治理项目:电信网络诈骗专项治理
牵头单位:区公安分局
治理目标: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遵循,坚持“打防治并举,以防为主、以打为要、以治为基”理念,推动全区各单位将打防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为党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全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主责、行业监管、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全社会反诈”工作格局,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多发态势,切实守好群众“钱袋子”。
治理成果:1.加强精准宣防。逐一分析受害人被骗经过,梳理汇总典型案例,配套制作紧急预警58期、宣传视频36篇。2.持续营造全社会反诈氛围。围绕群众吃住行消娱,打造反诈公交、警银反诈驿站、反诈菜场等12处反诈阵地。3.持续开展专案攻坚。累计研判案件800起,核查线索325条,摧毁黑灰产团伙12个,打击本地犯罪窝点2个,打处犯罪嫌疑人327名。持续加大追赃挽损力度,尽最大可能挽回受害人损失,去年累计追赃挽损1132.4万元。4.深化综合治理。累计教育劝返我区滞留境外重点人员15名,劝返率达93.75%;充分压实行业监管责任,新开手机用户“境外来电”关闭率达96%;打造警银、警企反诈“快核快审直通车”,全年共核查涉两卡人员193名,惩戒人员83名,排查高危企业374家3155人,快核可疑账户10个,快审核减涉案账户28个,96110反诈热线处置申诉1500余条。5.提升劝阻质效。全年开展劝阻11637人次,成功劝阻百万电诈警情3起,避免群众财产损失5000余万元。
3
治理项目:特困供养机构管理问题专项治理
牵头单位:区民政局
治理目标:聚焦政策文件执行不到位、特困供养机构保障不力、特困供养机构人员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等问题强化治理,切实保障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提升特困供养机构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水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兜底老年人。
治理成果:1.开展检查督导。采取“机构自查、部门联合检查督查”的方式全面查摆问题,结合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专项行动工作,共组织检查23次,发现并推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问题整改87条。2.整合机构供养。撤并整合集中供养机构3家,提升机构1家,提供安全舒适的住养生活环境。192名特困人员入住定点特困供养机构。3.规范经费保障。规范特困供养机构财务管理制度,合理使用并落实财务公示制度,规范零用钱发放,提高伙食费标准,优化特困供养人员生活质量,提升特困供养人员生活幸福感。4.加强护理员培训。大力推进特困机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25人次,有效提高集中供养机构护理水平。
4
治理项目:职业技能培训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牵头单位:区人力社保局
治理目标:围绕职业技能培训、评价等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治理培训、评价机构违规开展技能培训、技能评价,违规发放技能证书,虚报冒领培训补贴等问题,严肃查处公职人员利用职权、内外勾结、骗取套取培训资金等违纪违法行为;应用新版职业能力一体化平台,实现网上培训备案、数据自动推送、服务便捷高效的目标;对工作制度机制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完善制度体系。
治理成果:1.问题清仓起底,整改动真碰硬。通过核实省厅下发疑点数据、深入自查挖掘问题线索等方式,会同相关部门,全面排查问题风险,共整改问题22个,涉及人数88人,追回违规资金8.69万元,所涉问题主要涉及同一本证书在不同地方享受培训补贴、一年超三次享受培训补贴、超龄领取培训补贴、公务员享受培训补贴、同一本证书重复享受培训补贴等情况。2.强化督导检查,推进整改落实。组成专项治理督查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围绕培训机构监管、考试机构和考点监管等11项具体监督指标开展地毯式检查,检查现场发现了例如培训管理制度未上墙、办学注册地址与经营地址不对应等问题,指导督促培训(评价)机构认真做好整改工作,累计开展检查42次。3.坚持长治长效,加强调研指导。加强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引导培训机构围绕产业需求开班、推动工匠学院建设、牵线校企新型学徒制合作,动员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认定等多种途径培养二产技能人才。深化调研指导,加强跟踪问效,做好工作调度、督促指导。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评价规范管理,实现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提质增效,更好服务发展、稳定就业,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5
治理项目:农村回迁安置慢专项治理
牵头单位:市资源规划局定海分局
治理目标:以交付安置房、安排宅基地、支付补偿款为安置标准,扎实推进农村回迁安置工作,做到5年以上未安置问题全部解决,3-5 年未安置问题逐步解决。
治理成果:一是高度重视,落实工作方案。制定2023年持续推进农村回迁安置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工作措施等内容。经排查,定海区过渡期在3年以下的家庭户为315户,3-5年的家庭户为615户,5-8年的家庭为217户。8年以上0户。要求各单位切实担当起回迁安置的属地责任,“一把手”要亲自负责、亲自落实,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切实解决农村回迁安置工作。二是加强督导,明确总体目标。对各地进行实地督导,按照“能快则快”“能早则早”的原则,在规定时间内,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农村回迁安置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同步建立长效机制。确定以交付安置房、安排宅基地、支付补偿款为安置标准,扎实推进农村回迁安置工作,做到5年以上未安置问题全部解决,3-5 年未安置问题逐步解决。三是真抓实干,完成年度任务。对巡视反馈的农村回迁未安置到位问题,系统性、全面性的开展整改攻坚行动,各单位加大工作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回迁安置,确保按计划完成安置工作。采用宅基地迁建安置的,以安排达到建房条件的宅基地为标准。2023年我区农村回迁安置5年以上未安置问题全部解决,3-5 年未安置问题解决560户,完成治理目标。
6
治理项目:噪声污染专项治理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定海分局
治理目标:以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噪声污染环境信访为重点,广泛征集民意,结合巡视巡察、监督监管、执纪执法发现的问题,排查筛选噪声污染投诉焦点问题清单,由各部门依法按职责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通过执法监管、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等工作机制,综合整治噪声污染,努力提升百姓生活品质。
治理成果:1.建立机制,协同推进。建立噪声污染专项治理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噪声污染专项治理工作专班,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方案先行,职责明晰。制定《定海区2023年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区政府印发噪声防治法部门职责分工,明确了各部门职责。3.调整区划,全面自查。完成舟山市定海区声环境功能区划评估自查报告,协助市局完成声功能区划调整。4.公众满意,成效明显。通过加强执法力度、推广噪声污染防治知识、设施技术改进等系列举措,特别是开展绿色护考等相关专项行动,城市变得更加宁静,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好的休息和学习环境,2023年美丽建设满意度显著提升,定海区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总分88.16,较去年提升3.09分,全省排名41,较去年提升27名,全市排名第二。
7
治理项目:老旧小区改造监管不到位问题专项治理
牵头单位:区住建局
治理目标: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出现的漠视群众利益等有关问题立行立改,督促各有关街道及相关施工单位明确问题清单、整改措施、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征求群众意见充分,施工管理到位,工程质量有保障,长效管理有制度,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范有序,切实提高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治理成果:1.着眼治本清源,完善投诉信访机制。共组织检查316次,发现并推动问题整改60个,发放整改通知书7份,约谈4人,共受理相关信访(投诉)34件,已全部化解息访。2.提升“面子”,修复“里子”,强“底子”。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55个区块,24个标段,289幢,涉及居民7327户,建筑面积约59万平方米。3.强化监管力度,加强旧改项目巡查、督查。督促各方责任主体,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管,压实各环节主体责任,落实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各项管控措施,规范项目参建各方及从业人员行为,对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根据相关规定对责任单位进行约谈、通报或处罚,并纳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8
治理项目:村经济合作社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
治理目标:严肃查处在集体资产管理使用、经营、收益分配、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贪污受贿、谋取私利、违规经营、权力寻租、流失资产、失职渎职等腐败和作风问题;健全制度机制,全面整改落实。
治理成果:1.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查纠问题。通过自查、巡审联动、专项审计等方式,共组织检查14次,发现并整改问题42个。2.借力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水平。迭代升级“浙农经管”应用,优化与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的集成协同,实现村社财务收支决策流、业务流、审批流的闭环融合和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穿透监管。3.助推发展增效,促进强村富民。规范村社经济活动行为,推动化解财务风险,促进集体资产盘活和保值增值,全区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长率同比高出2022年8个百分点,联农带富助力农民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4.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业务培训。组织召开全区村级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培训会、农村财务审计整改暨“三资”管理培训会,分层分级开展业务培训224人次,提升农经队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监督力度。
9
治理项目:燃油加油机计量准确性问题专项治理
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定海分局
治理目标:通过专项治理,压紧压实辖区加油站点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严厉打击燃油加油机、船舶用油供应站、渔用加油船计量违法行为,切实提升检定机构依规施检能力,推动形成多方参与、群众监督、协同共治的长效治理格局。开展加油站点诚信计量活动,培育3个诚信计量示范加油站点,进一步提升加油站点计量监管能力。人民群众对“放心加油”认知度、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治理成果:1.全面谋划系统布局,“到底到边”压实治理责任。明确专项治理“十大重点问题”“五大专项行动”和“5个100%清零”治理目标,纪检监察组与各市场监管所、白泉分局、科室、定海执法队协同联动,工作专班全程调研指导,压紧压实行政管理部门、计量检定机构、成品油经营企业三方治理责任。2.深挖细查从严执法,系统“震慑”实现问题“清零”。组织检查加油站110家次,发现并推动整改问题13个,解决投诉件2件,行政立案5件,罚没款124.839742万元,1件大案入选省市场监管局十大案例。3.探索路径完善体系,开门治理找对长效“方子”。一体推动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融合治理,充分运用省市场监管局建成的“放心加油”智慧监管平台,推广1个治理方案,防止加油站以维修名义对加油机擅自拆封作弊,对4家加油站的5次加油机维修,均作了有效监督。培育4个诚信计量示范加油站点,其中1家被省市场监管局列入浙江首批300家诚信计量燃油加油站,进一步提升了加油站点计量监管能力。通过11次多媒体(直播等)报道观摩、2次组织群众计量监督员参加对加油站(供应站)的暗访、监督检查,人民群众对“放心加油”认知度、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10
治理项目: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提质降费专项治理
牵头单位:区卫健局(区医保局)
治理目标:强化公立医疗机构价格的公益性作用,实现全区开展口腔种植服务的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单颗常规种植全流程价格调控响应率达到100%,全区三甲、三乙和二级及以下公立医疗机构单颗常规种植调控目标分别不超过4275元、4105元和3935元。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对市场的参照作用,引导民营医疗机构按照符合竞争规律和群众预期的水平制定合理价格,切实降低口腔种植费用。
治理成果:1.落实调价政策。落实单颗常规种植牙全流程总价调控目标,即三甲、三乙、二级及以下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总价不超过 4275 元、4105 元和 3935 元。调控后定海区口腔种植体医疗服务价格均价在3500左右。2.规范采购途径。积极推进口腔种植体耗材带量集采工作,指导医疗机构按规定通过浙江省药械招采平台采购种植体,截至2023年12月,9家医疗机构共采购中选种植体960套,种植体平均价格降至900余元,降幅达55%。3.做好政策宣传。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口腔种植医疗降费信息,公布定海投诉举报电话。指导各医疗机构在内部明显位置张贴《致广大口腔种植患者的一封信》,积极营造口腔种植提质降费人人知晓的良好氛围。4.加大治理力度。以专项治理与日常检查相结合方式,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开展抽查。2023年共检查62家次,发现问题16个,已全部整改到位。截至目前,定海区单颗种植牙总费用控制在6000元左右,总费用降幅约45%,显著减轻群众看牙经济负担。
11
治理项目:“菜篮子”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
牵头单位:区“菜篮子”领导小组办公室
治理目标:有效实施“菜篮子”平价供应,规范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平价供应的惠民保供目标。加强“菜篮子”专项资金管理,规范项目资金申报审核,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
治理成果:1.压紧压实“菜篮子”领域治理责任。区“菜篮子”办公室牵头治理,压紧压实“降菜价、保民生”属地责任和区“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跟踪监督问题治理,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切实做好“菜篮子”保供稳价工作。2.常态化加强“菜篮子”惠民店检查考核。按照“菜篮子”惠民店建设管理要求,加强对“菜篮子”惠民店的日常检查和年度考核,督促“菜篮子”惠民店悬挂“菜篮子”惠民店牌子和公示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3.有效实施“菜篮子”平价供应。2023年春节、伏休期组织“菜篮子”商品平价供应,对平价供应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检查指导,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确保重要节日和特殊时期“菜篮子”商品有效供应和价格稳定。4.持续开展“菜篮子”海岛保供服务。结合“小岛你好”共富行动,推进海岛“菜篮子”保供工作。2023年,在盘峙、小盘峙、富翅、里钓等4个海岛累计组织流动集市9次,在东岠、大猫、西岠、西蟹峙等4个海岛累计开展订单配送95次,不断满足海岛居民生活需求。5.切实强化“菜篮子”资金监督管理。加强对“菜篮子”项目资金补助的审核监督,引入第三方进行审计监督,在政务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审核、审计和公示监督,强化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资金“精准滴灌”的激励引导作用。
12
治理项目:医疗急救抢救领域专项治理
牵头单位:区卫健局
治理目标:启动区医疗急救站实体运行,完成白泉片区急救点建设,实现定海区急救体系建设全覆盖,全力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强化监督指导,定期不定期对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建设开展督查,发现问题立即落实整改;加强急救队伍建设,通过进修学习提升院前急救能力,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提升群众满意度。
治理成果:1.完善急救体系,补齐区域急救短板。制定出台《调整定海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布局规划和重点任务清单(2023年-2025 年)》。2023年6月底,定海区医疗急救站正式挂牌独立运行,同年11月完成浙江定海医院(上海瑞金医院舟山分院)院前医疗急救点设置并投入使用。2024年10月底前完成定海区小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前医疗急救点设置,实现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全覆盖。2.强化组织管理,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定海区卫生健康系统院前医疗急救岗位轮训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年度急救业务培训计划,规范开展急救团队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落实轮训人员考核制度;两月一期开展区级小班化急救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开展两期,共培训16人次。二是加强监督考核。制定《舟山市定海区医疗卫生健康单位院前医疗急救点考核实施办法》和《定海区院前医疗急救点考核细则和评分标准(2024版)》,由区医疗急救站组织牵头,采用日常督查、定期考核和上级验收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进一步调动设点机构和人员积极性,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业务持续改进,质量与效果持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