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时评
堂隅之廉
发布日期:2025-03-25 浏览次数:

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对“廉”字的解释是“堂隅”,后又引伸为方正、高洁、公平、不苟、明察、廉明、廉洁、廉正、廉政等义。“廉”指堂之侧边,从广,亦指物体露出棱角;故用之于人,有棱角、有节操、不苟且谓之廉;正直、刚直、品行方正谓之廉。

堂隅之形:廉的哲学意蕴。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台基由汉白玉雕琢而成,那些笔直的棱线历经六百年风雨依旧棱角分明。这方棱角分明的台基,正是“廉”字最初的本相。《周礼》记载“以廉察天下”,将建筑中的棱角转化为治理天下的准则。这种转化绝非偶然,在中国传统营造理念中,建筑棱角必须严格遵循法度,稍有偏斜便会导致整个建筑的倾覆。正如《营造法式》所载“矩者方也,规者圆也,规矩者天地之准绳”,建筑中的“廉”承载着对天地法则的敬畏。“廉”引申为我们居住的场所,安身立家的地方。生活中的一些小震动,有时会让这座“堂屋”摇摇欲坠。支撑“堂屋”的梁柱歪了,裂了,需要我们及时去扶正,才能避免“堂屋”倒塌。大风吹过,把树叶、垃圾等飘进“堂屋”,弄脏了我们安家立家的地方,面对外界的诱惑,需要我们及时进行打扫,将种种诱惑扫出门外。

棱角之光:廉的历史实践。“廉政”一词较早见于春秋时期传世文献《晏子春秋·问下四》。齐景公问晏子:“廉政而长久,其何行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晏子认为廉洁政治的长久施行应该如水一般,浑浊时用于涂抹泥墙,清澈时用来扫撒除尘,曼妙柔和、潜移默化。明代于谦在《石灰吟》中写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种宁折不弯的气节正是“廉”的精神写照。北宋包拯主政开封府时,府衙照壁上的獬豸浮雕双目如炬,象征司法者当如神兽獬豸般明辨曲直。清代张伯行任江苏巡抚时,面对如雪片飞来的请托书信,在衙署照壁刻下“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的箴言。这些历史剪影中的棱角,在时光中愈发清晰,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

基石之力:廉的现代价值。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道出了廉洁自律的本质是对内心欲望的驯服。人的行动往往会跟随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将是“人随心动”;党员干部守住了内心,就是筑起一道“拒腐防变”永不垮塌的万里长城。克己奉公、恪尽职守是“廉”的外在体现,正身清心、独善自养是“廉”的内在驱动,不越雷池、不逾规矩是“廉”的警戒火线。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中,“廉”有其独特的价值。

站在故宫的台基上俯瞰,那些笔直的棱线在阳光下投下清晰的阴影。这种几何学意义上的精确,恰似广大党员干部对品行方正的追求。从营造法式到为政之道,“廉”始终是党员干部校准方向的罗盘。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