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读诗可以使人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翻开《诗经》这部古老的诗集,不仅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浪漫诗意与人文关怀,更能探寻到廉洁文化的深厚根基。那些跨越千年的诗句,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坚守廉洁的道路。
以德行铸廉洁之魂。“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这句出自《召南·甘棠》的诗句,展现了召伯的廉洁形象,他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不扰民、不贪占,他的德行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百姓的心田。百姓们因怀念他的恩德,连他停留过的甘棠树都舍不得砍伐,这便是“甘棠遗爱”的典故。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有许多生动事例诠释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中央苏区群众传唱的“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长征途中三个红军女战士“半条被子”的故事等,可以说不胜枚举,正如孔子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党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
以勤勉拒贪腐之浊。“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出自《魏风·伐檀》,这激昂的呼喊,穿越时空,直抵人心。伐木者们以辛勤的劳作换取生存,却目睹那些不劳而获的“君子”们安享其成,心中满是不平与愤懑。这里的“君子”,本应是品德高尚、勤勉有为之人,然而有些人却尸位素餐,白食俸禄。从古至今,廉洁的基石便是勤勉尽责。古有包拯,一生清正廉洁,为官勤勉,日夜操劳于公事,不辞辛劳地断案审案,为百姓伸张正义,真正做到了“不素餐”。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君子”应有的担当,成为后世廉洁官员的楷模。部分好逸恶劳之徒,凭借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如同《伐檀》中所批判的“素餐”者。在当今社会,“不素餐”就是提醒着党员干部要担当作为,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勤勉的态度对待工作,牢记职责使命,不贪图安逸,不谋取私利,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为社会创造价值。唯有如此,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让勤廉之风在社会中蔚然成风。
以敬业彰廉洁之华。“夙夜在公,在公明明。”出自《鲁颂·泮水》,描绘了为官者勤勉于公事、光明磊落的形象。他们从早到晚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务中,不辞辛劳,公正无私。这种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是廉洁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官员以敬业著称。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北宋的范仲淹,虽身处困境,却始终坚守廉洁,以自己的才华和品德赢得了人民的敬重与爱戴。敬业之人会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而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工作,勤与廉是相辅相成的。
从“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中对不劳而获者的批判,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中对廉洁官员的赞美,再到“夙夜在公,在公明明”中对敬业精神的倡导,《诗经》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内涵,值得后人品味。